1.5亿老洋房:资本游戏下的历史泡沫
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21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13

老洋房卖1.5亿?这条新闻最近刷屏了朋友圈。

说实话,看到这个数字我手抖得差点摔了手机——这价钱够在郊区买30套新房,或者把黄浦江上的游艇包下来开派对开到退休。

但真正让人睡不着觉的是:我们到底在为青砖黛瓦买单,还是在为资本玩家造的梦买单?

百年老墙糊着金箔

推开这栋上海法租界老洋房的雕花铁门,脚下踩的每块马赛克地砖都能讲出一段民国往事。

1920年建的房子,当年是橡胶大亨给姨太太盖的“金丝笼”,后来变成抗日志士的秘密联络站,墙缝里现在还能抠出半截发黄的电报码。

这种“活化石”级别的建筑,全上海不到200栋,拆一栋少一栋。

但文物专家算过笔账:按建筑材料折算,这房子每平米成本不超过3000块。

现在挂牌价折合每平米80万,相当于把《申报》老报纸按梵高油画拍卖——溢价267倍!

某中介私下透露:“去年同街区有栋结构更好的只卖了9000万,这次买家连价都没还。”

资本游戏的“旧瓶装新酒”

金融圈的朋友给我打了个比方:老洋房正变成“不动产版比特币”。

有私募基金专门募集“洋房专项款”,把一栋房子拆成100份权益卖给投资人。

更精明的玩法是“以房养贷”:先抵押老洋房套现8000万,拿这笔钱去炒科创板,赚了钱再赎回来转手。

最魔幻的是某次拍卖会现场:两个举牌人其实是同一家基金公司的马甲,左手倒右手把成交价抬到1.2亿,就为给手里另外三栋老洋房“定价锚”。

这操作就像给古董花瓶贴二维码,扫出来显示“最新市场价”——虽然可能永远卖不掉。

保护还是囚禁?

现在这栋房子的铜牌上钉着“市级文保单位”的牌子,意味着连换个水龙头都要打20个报告。

政府每年拨150万修缮基金,但光修复彩绘玻璃穹顶就花了300万。现任业主吐槽:“我花1.5亿买的其实是高级保管员资格。”

附近居民王阿姨的说法更犀利:“以前小洋楼里飘红烧肉香味,现在全是消毒水味道。”她指着常年拉着的窗帘说:“十年换过四个业主,最长的住了半年,最短的只来拍过抖音。”

泡沫里的历史教科书

对比纽约上东区同等历史公寓,价格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。

伦敦切尔西区的维多利亚别墅,带皇室御用设计师签名也才合每平米40万。

上海老洋房这个价格曲线,比外滩的华尔道夫酒店电梯还陡。

不过文物局的李处长倒很淡定:“当年静安寺旁边那栋1亿成交时,所有人也说疯了。现在再看呢?”他办公室墙上挂着1947年的地契复印件,那时候同等位置的老洋房值500根金条——折算下来购买力相当于现在2.3亿。

黄昏时分路过这栋天价老洋房,发现新业主雇了四个保安轮流遛狗。

铸铁阳台上的常春藤枯了一半,倒是门口电子屏的红字报价亮得刺眼。

突然想起个冷知识:上海现存最老的洋房其实在虹口,因为没进法租界的地图,现在当老年活动室用。